熱門關鍵字
  商品篩選
Back

48項天賦智能主測評的誕生

美國哈佛大學迦德納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論被教育界廣泛運用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智能是多元的,每個人擅長的智能各有不同,我強的可能是你弱的,你強的可能是我弱的,這符合中國人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的觀點,從教育的角度讓因材施教有了標準。


發掘多元智能的方法

一、觀察法

二、問卷調查法


於是發掘多元智能的方法,便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,過去發掘方法不外乎兩種方式,一是觀察法:經由自我覺察或老師和家長的觀察來認定其智能的優劣;另一個是問卷調查法:通過問題的選填來評估自己智能的高低。


這兩種方式都有使用上的缺點。

它們適合以自我覺察當下狀態的自我評量,並不適合檢視天生狀態的天性或天賦,舉例來說,觀察法是主觀認定,並非客觀事實,家長和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,才有判斷能力。


至於問卷法,在受測過程中雖可起到提醒與思考作用,但要發掘受測者智能的真實狀態,難免陷入填寫者的主觀認知。舉個例子,在《幼兒發展、學習評量與輔導》一書中,針對幼兒氣質的評估,給受測者的父母與幼稚園老師填寫問卷式評量,結果如下表:

從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出,幼兒的6 個氣質指標中,活動量、適應性、趨近性這3 項氣質,爸爸、媽媽與老師的認知有一定的差異,不能說哪一項是正確的,畢竟這都是老師和家長的主觀認定,只可當作輔助資料。這也是多元智能論要發展為實用性的評量碰到的相同問題。


多元智能的貢獻


多元智能提出至今,已有30 多個年頭了,在迦德納博士2010 年的著作《多元智能在全球》中得知,多元智能論已遍及幾十個國家,而且有多地區的實驗專案,多元智能論對教育領域的貢獻,包括:


①明確天生我材必有用。每個人至少有8 種潛能可以被開發,就是多元智能的8 項智能,這些智能可以更明確地證明,才能的傑出表現不只局限於某一智能的培養,它是多元化、多方面的。


②提供教育新方向。提醒教師多元教學,提供不同的課程內容刺激學習,同時允許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多發揮想像力,而非只有紙筆測驗。迦德納認為這個理論主要是為了提醒教育界人士,人類有多種智能,不可只通過一種教材、一種教法、一種評量工具,來瞭解孩子到底學得如何。

③啟發各國教育改革。如臺灣的多元入學方案,讓升學有更多元的選擇。

迦德納博士除了在學術上的貢獻外,以上幾點都是多元


多元智能的發展瓶頸


我們無法抹滅迦德納博士在教育上的貢獻,但遺憾的是,多元智能還有很多實用上的瓶頸,導致多元智能的理論無法用在每個孩子身上,原因如下:


①沒有真正準確有效的智能檢測評估工具。因為觀察法或問卷調查法有先天的缺陷,幼兒的智能評量經由老師或家長評定,不代表就是客觀事實。


②無法在兒童的敏感期運用。近代的腦科學研究,6 歲以前是兒童的黃金學習教養期,除了該時期的大腦神經突觸發展迅速、用進廢退外,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,0 到6 歲的孩子會經歷23 個敏感期,敏感期是特定的能力或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,孩子會不厭其煩地重複該智能,直到滿足後,再發展下一個敏感期。當孩子在某敏感期時,我們容易誤以為他的此項智能表現是優異的,從而造成認識誤區。

③多元智能不能滿足「材」的多元性。直白地說,多元智能的分類只有8 項,不夠細緻。例如,有語文智能優勢者,理論上應該是口語能力與書寫能力都很強,但事實是,口語能力強者,書寫能力未必強,書寫能力強者,口語能力未必強。


迦德納博士也坦言, 當時的研究成果用多元智能(Multiple Intelligences)一詞,而不是以能力、才藝或天賦等定義,讓他意外地受到教育界的青睞而風靡全球,但也不乏部分學術專家對多元智能的科學性批評。很多時候,人性的多元複雜,硬要用科學的理論驗證,真是為人所難,但在我實際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十幾年裡,多元智能中各智能的定義與分類確實有調整的必要。


48 項天賦原智的誕生


基於上述幾點,多元智能對教育觀點與方向有所助益,但從發掘每個人的天賦與天性來看,還是美中不足的。如能克服上述問題,將給智能的發展運用帶來莫大的貢獻。臺灣天賦智能教育學院團隊從1993 年開始研發,針對上述問題尋求解決之道,在迦德納博士多元智能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改進。


①重新對智能下定義。迦德納博士對智能的定義是:幾乎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有,關於解決問題或生產各式各樣文化產品的能力。簡單地說,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如果按迦德納博士的定義與解釋,多元智能屬於我們談的天賦範疇,但少了天性範疇的部分,所以我們將智能重新定義:智是智慧,能是能力。智雖有聰明之意,但這裡對智的定義更像是道德經裡的話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」知人者智,也就是懂人性,知道如何與人相處、交往的人,才叫智者。智能的「智」談的是個性特質,而智能的「能」談的是能力,所以智能的定義是:具有知人性、能勝任事、能生產改造物品的智能與能力。


②八大原智與多元智能定義範圍不同。多元智能的八種分類,符合人類感官的感覺模式與大腦認知事物的邏輯概念,所以在8 種智能的架構下,增加了天性特質的內容,並重新定義與解釋多元智能,將它改為八大原智,而八大原智以天性特質為主(更貼切的名稱應為八大原性,為求48 項智能的整體性)。


③再增加40 項智能因子。基於多元智能的分類只有8項,細緻度不夠,將原來的多元智能再細化為40 項天賦智能(在八大原智的每個智能下,各有5 項智能因子)。


④ 48 項智能的產生。不再以傳統的觀察法或問卷法的方式產生評量,歷經15 年的時間,運用腦科學、易經、心理學、行為科學、相對論、量子理論、統計學等,開發出獨創的時空能量資訊演算法,結合大數據,並超過10 萬人次的臨床實證,於2008 年完成了IGS 天賦智能測評系統。該系統將天性為主的八大原智與天賦為主的40 項智能因子,

結合為48 項天賦原智,從此天性與天賦就有了具體客觀的標準。


文章內容摘錄自[精準教育:讓孩子贏在天賦與天性]

我要評論

( 評論前請先登入 )

我們使用 cookies 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體驗。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,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s,點此查看 隱私政策